轉型零售擔保 是打破僵局的必要之舉
來源: 發表日期:2020-03-24
融資擔保始終被政策賦予促進普惠金融中的重要責任,10月23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了《關于印發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的通知》,沉寂已久的融資擔保行業成為焦點。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發布了《通過融擔促進普惠信貸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表示,現階段融資擔保體系的服務覆蓋離政策定位、預期尚有差距,融資擔保機構的商業可持續發展機制也急待完善。融擔行業如何在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促進普惠信貸服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此外,報告提出民營融擔機構應主動拓展零售擔保業務,這是行業內首次提出“零售擔保”概念。具體實踐中,報告強調,各類融擔機構應結合各自特點和優勢,進行業務模式、合作模式創新。同時報告還強調民營融擔應積極探索和政策性融擔的合作。
融擔促進普惠信貸意義重大 離政策要求仍有差距
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確立了中國融資擔保體系的架構。自2010年以來,融資擔保業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促進融資擔保業務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國務院在《關于促進融資擔保行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15〕43號文)中,明確強調融資擔保是破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手段和關鍵環節,要求五年內達到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在保戶數占比不低于60%的目標。
報告將融擔機構分為政策性融擔、政府性融擔、商業性融擔三類。其中商業性融擔機構比重接近60%。商業性融擔機構不僅是政府性融擔體系的重要補充,而且是中小微企業貸款信用擔保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在整個融擔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融擔行業整體發展與政策要求存在較大落差。
首先,融擔在服務普惠金融人群的覆蓋方面還存在較多空白。報告指出,政策、政府性融擔帶著普惠金融使命入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服務人群還存在邊界,為下沉人群提供服務的規模、覆蓋面有待提升?,F階段商業性融擔獲客依賴銀行,覆蓋不到銀行客群以外的普惠人群。
其次,融擔行業商業可持續性不足,發展萎靡。報告調研結果顯示,2017年全國融資擔保機構的營業利潤總體呈下降趨勢,相關機構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已低于1%。除了部分規模較大的融資擔保機構,多數融資擔保機構盈利能力較弱,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另外,行業的杠桿倍率低,并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業務規模逐步萎縮。
這背后原因在于:一是風控模式相對于銀行缺乏優勢,收益能否覆蓋風險損失存在不確定性。二是融資擔保公司的發展受經濟增速波動影響。經濟下行期不良貸款上升導致舉步維艱。三是小擔保機構缺乏抗足夠的抗風險能力。銀行在利率定價時考慮其發展可持續性問題,導致小微企業客戶實際融資成本偏高。四是傳統業務模式依賴對公業務和傳統的銀行客戶資源,缺乏服務弱勢人群的能力,自身也缺乏發展活力。
報告認為,融資擔保的傳統業務模式問題最為突出,融資擔保行業長期以來習慣的“依附銀行展業、依靠反擔保防范風險”的經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過去“銀行覺得客戶有風險找擔保公司、擔保公司向銀行推薦客戶”的行為方式將很難持續。
融擔自我救贖之路:自我創新、規?;c互補化
融擔業務的風險與國家經濟增速息息相關。經濟高速增長期,風險暴露較少,收入可覆蓋風險成本;當下經濟增速放款,中小企業如墜寒冬,代償率節節拔高,代償額會將吃掉所有擔保收入,導致相當數量的機構收不敷支。
此外,由于規?;那啡?,民營融擔機構“散、小、亂”的特點令其在于商業銀行的談判中處于劣勢地位,需要承擔較高的信用風險,無法形成足夠的互補效應。
報告指出,新時期新形勢下需要融擔機構創新業務形態和模式,應借助金融科技,在獲客、盡職調查、業務辦理、信貸決策、貸后管理等方面引入大數據、移動通訊、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在改善風控效果的同時,提高成本效率。
鑒于融擔行業缺乏一定的規?;A,剛性成本分攤效果、抗流動性風險能力、專業化團隊建設、資本實力等諸多方面都會面臨瓶頸,缺乏協同效應。報告建議進一步促進規?;?、協同化發展,從業務模式和技術助力兩方面創新業務協同方式,通過業內乃至信貸業務鏈條上跨市場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協同,形成業務規?;瘍瀯?。
報告認為,融資擔保機構基于自有優勢,主動與銀行互補合作,非常有必要。首先,通過將融資擔保服務幫助銀行覆蓋既有服務渠道無法滲透的長尾部分人群,使信貸服務更具普惠性,同時健全完善其中的商業可持續機制。其次,融資擔保機構可為銀行提供風控輔助功能。再次,融擔公司可發揮資產處置優勢,幫助銀行處置不良資產。融資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實現商業可持續的切入點仍在于降低信息不對稱水平,從而降低整體風險水平。
融擔機構同業之間的協同合作也需要加強,如風險分擔、技術輸出、業務優勢、業務聚合機制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通過客戶分享方式提供綜合化服務,避免與商業銀行客群重合。
商業性融擔現曙光:積極進行零售擔保業務轉型
新時期下商業性融擔機構面臨新形勢:一方面銀行的風控能力、金融科技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在基于優勢互補的合作前提下需要融擔機構提升自身配套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支持的融擔機構分流了優質客戶,商業性融擔機構收益難以覆蓋成本和風險的問題更加突出,需要對傳統融擔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
報告多次強調,無論是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還是民營機構,都需要以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政策定位是與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形成服務上的互補,服務更下沉人群。
政策定位和商業可持續的共同要求下,報告為民營融擔機構發展指出方向——進行業務模式創新,主營業務從對公擔保(單戶授信1000萬以上的中小企業)向 “零售擔保”轉型。
報告首次提出“零售擔保”概念,即服務于單筆授信低于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口徑(目前為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普惠信貸人群(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自雇人士、三農為主)信貸需求的擔保業務。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民營融擔機構需要通過提升專業化能力來更好應對零售業務轉型。必須在成本管理、風險控制方面形成更有效的業務模式,通過規?;謹偝杀?、信息化甄別風險、電子化替代人工、專業化增值服務等措施形成核心競爭力。
商業性融擔迫切需要加快科技應用,下沉業務中心,轉移業務方向,從傳統的“對公擔保”領域轉向“零售擔保”領域、從習慣的大額擔保業務轉向小微擔保業務,并從中發掘和培養自身獨特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對目標客群的風控能力。
對商業性融擔機構提出六點建議
報告對商業性融擔機構未來的發展提出部分建議:應創新風控模式,以適應銀行客群逐步下沉的趨勢,形成合理定價機制和有效風控模式,與政府性融擔機構形成互補機制。
“商業可持續”是國家政策期許,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實現商業可持續的關鍵在于形成合理定價機制和有效風控模式,并與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業務形成互補機制,避免收費過高導致逆向選擇而吸引高風險客戶,并通過有效的風險識別來剔除缺乏還款能力和意愿的客戶。
商業性融擔機構應加強以下工作:
一是發展專業化風控能力,形成專業化風控優勢,通過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來改進風控效果,信用風險防控是關鍵切入點,加強對客戶現金流風險點分析;
二是基于跨業合作推進風控模式創新,整合更多的市場主體形成協同效應。但在借助外力的同時,應重視潛在的合規風險和法律風險;
三是以業務協同培育規?;M織優勢,通過擴大注冊資本規模、加強組織聯合、鼓勵與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合作、完善相關方的協同服務機制等方式提高綜合實力,形成業務的規?;瘍瀯?。
四是主動拓展零售擔保業務,普惠金融需要發展零售擔保促進額度較小的信貸業務發展,一可通過與目標客戶有業務合作關系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提高獲客效率,二可通過與掌握客戶現金流等關鍵信用信息的第三方機構合作,獲得信用評估等方面支持,從而改善客戶信用風險的甄別效果,三可圍繞識別優質客戶,通過與掌握客戶稅務信息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提高實際效果,四可圍繞拓展某一領域,結合發展產業鏈金融服務;
五是完善政府支持機制,包括支持發展批量業務、提供金融科技研發激勵、完善多方合作機制等方式鼓勵有風控能力、技術基礎、獲客渠道的機構探索發展零售擔保服務;
六是鼓勵商業性融擔機構與政府性融擔機構探索、合作、創新,這是未來重要創新發展路徑之一。商業性機構應積極探索與政府性機構的合作機制,使雙方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更好的促進該類業務的發展。報告特別指出已經有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在探索和省級農業信用擔保公司的合作創新。
結語
融資擔保監管政策不斷落地,行業發展來到重要節點,報告對融擔行業發展的建議是歷史性的。同時報告也建議政策鼓勵業務創新,在發展零售擔保的早期階段應統籌考慮城鄉各類個人客戶,除了弱勢群體,還應包括城鎮個體工商戶和工薪階層等數量較廣的客戶群體。政策應鼓勵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融資擔保機構尤其是民營機構,探索按商業可持續要求向零售業務轉型的有效途徑。
在形成可行的商業模式后,通過推廣普及,逐步下沉服務,向弱勢群體滲透并普及融資擔保服務。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的相關商業可持續機制可以為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所借鑒。